刘博士认为,风景园林不仅仅是个实操的学科,更需要寻找实践背后应遵循的机制,处理人地关系并解决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她从景观文化的形态出发,进而谈到了中国历史以来景观文化形态的演变,继而提出符合景观文化形态的设计方法。
刘博士曾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读景观学硕士,也游历过世界各地。据她的观察,千城一面的趋势在蔓延,我们的城市正在经历快速建设发展的时代,“乡愁”不仅仅在乡村,亦在城市。“乡愁”已不仅是乡村景观的丧失,城市景观也在褪变。
中国的景观,是中国文化积淀的表现,并形成一种独特的人文地理性质。从中国景观文化的深层意蕴来说,它是中国文化的“景观”表述,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基本的要素或发祥。
支撑中国传统文化的,就是它的哲学框架,景观文化形态也反映出这种深层哲理。在孔子、孟子,老子与庄子等的哲学思想影响下,社会人文景观都追求这种境界。
为了寻找历史中的景观文化形态,刘博士从上古至殷、周、秦、汉,至隋、唐、宋和元、明、清的园林起源与发展,侃侃而谈,其中以中国古代风水选址理论模式的最佳实例——阆中市为例,阐述何为中国山水城市环境景观的典范;以“地球上最伟大的工程”——颐和园为例,讲述清代宫廷建筑匠师家族样式雷的独特山水布局。
阆中市案例分析
颐和园案例分析
中国人素有“家园”“故乡”的文化传统,表达了一方人与一方水土的关系。一个城市的人居环境往往成为一方人物、土地、生活、历史、理想、未来的复杂聚合体,成为家园意识最好的物质载体。
古代先贤在规划建设城市的时候,早已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全都放在物质空间里了,他们的规划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吾土吾民”的文化情怀,一种承载着山川人物的文化基因,一种贯通古今的历史精神,一种基于地方自豪而展现出的文化自信,城市成了这一方水土最重要的标志和记忆。这些丰厚的本土规划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精神的优秀规划传统。
刘博士认为,城市乃“上下人心所寄”之地。我们应注重城市物质空间规划与人的精神、理想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生命在城市景观空间的流动性,强调在城市功用之上更有一番安放“人心”的大意义和大道理存在,期待通过营造“全居”而塑造“全人”。
虽是学术型的讲座,但刘博士以其专业丰富的学术知识以及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演讲让在场同事感受到了学术的魅力!
大家积极发言,踊跃提问,刘博士也一一做出了详细解答,讲座在一片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E N D-